中文版 | English

  • Viewpoints

    Home >>Viewpoints
    Prof. Fuquan (Frank) Zhao: Disruptive Changes Derives from Disruptive Understanding and Continuous Practice in the Auto Industry

    本文原载于《中国汽车HRD》

    就像大风暴来临之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一样,处于深刻变革前夜的汽车产业,尽管也涌现出了很多新思想和新事物,但当前阶段似乎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么,颠覆性的改变究竟怎样才会发生?为了成功走向产业全面重构后的新世界,我们应该如何立足当下、预见未来、超前行动、抢占先机?

    对此,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2019年第六届全球汽车人才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上发表了他的洞见。

    在他看来,转型就是要“革”自己的命,而体量大的产业和企业转型的实力更强,但转型的阻力也更大。在未来的超级智能时代,汽车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同时,万物互联将彻底改变人对汽车的所有权和驾驶权,从而使产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未来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车辆、服务、端管云以及前后台联接组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系统;而未来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则将聚焦在“移动智能生活空间”的提供和运营上,致力于实现“千人千面”和“千车千面”的个性化出行服务。

    在演讲中,他还表示,颠覆性的改变源于颠覆性的思维和创新,其核心是颠覆性的认识。只有深刻洞察未来、真正具有颠覆性的认识,才能形成颠覆性的思维,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最终通过持续的产业实践来拥抱美好的未来。

    9.png

    下是演讲全文:

    汽车产业重构:颠覆性的改变取决于颠覆性的认识和持续的产业实践

    当前,大家一致认为汽车产业全面重构的时代正在到来。话虽如此,不过说到产业变革,尽管讨论热火朝天、宣传铺天盖地,但是仔细想一想,又会觉得似乎目前并没有发生什么颠覆性的改变。那么,颠覆性的改变究竟会不会发生?怎样才会发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颠覆性的认识决定能否实现颠覆性的改变

    我们身处产业全面重构的转型时代。转型是革命,但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当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非转型不可,也在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可是一遇到加大投入、销量下滑等战术问题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战略选择,不经意之间,就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了。其实正确的战略决策也需要正确的战术执行,如果因为还没找到正确的战术就否定了自己的战略决策,那永远也无法真正实现转型。

    说到底,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认识和实践。现在,很多人总把颠覆性的改变挂在嘴边,但大多数人对这种颠覆性改变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或者局限于复述别人的信息。实际上,只有对本轮产业变革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有了超越常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有足够的决心和动力去进行相应的产业实践;而产业实践能否一直坚持下来,则取决于认识的深刻程度。反过来讲,也只有持续的产业实践,才能让认识一点一点逐步落地,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加深自己的认识。最终实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迎来颠覆性的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常规思维方式也是渐进式的。然而,当革命性的改变发生之际,如果依然秉持渐进思维,完全不做颠覆性的思考,是很难为了抓住颠覆性改变的历史机会进行巨大而持续投入的,最终就会错失良机并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历史上很多案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比如,被誉为“风车之国”的荷兰曾经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但当蒸汽机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出现之后,荷兰仍然固守自己优势的风能动力,迟迟不愿正视新技术的巨大潜力,结果最终被全力发展蒸汽动力的英国取而代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面对巨变的时候,体量越大的产业和企业转型的实力就越强,但是其转型的阻力也越大。因为规模大,惯性就大,要改变既有的发展轨道也就更难。同时,体量大的企业还存在着新旧业务重叠的问题,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抛弃还在盈利的旧业务,其结果是很多时候看起来他们也做了不少新业务的投入,但骨子里其实还是旧思维在支配着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既有大企业内部达成充分共识的艰难,也有平衡新旧业务时分散了企业资源所带来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没有眼前的生存压力,所以往往很难感受到转型的迫切性,在变革大势下仍然保持渐进式发展,结果犹如“温水煮青蛙”,等到必须行动时已经错过了新业务培育与发展的最佳时机。

    正因如此,每次产业巨变都会给相对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的后来者,提供更大的进入机遇。所谓“无产阶级革命最彻底”,就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对于体量大的企业或产业,转型能否成功其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或许有人会问,没有能力怎么可能转型成功?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转型的动力和决心,就会提高资源投入的力度和速度,这样就能形成与转型相匹配的能力。实际上,大企业本身就没有能力的问题。但是,即便原本有能力的企业,如果没有认识而不去行动,最终也难以抓住机会并取得成功。这就是我想特别强调的观点,颠覆性的认识决定能否实现颠覆性的改变。


    2.超级智能时代,汽车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究竟为何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呢?我认为,本质上,驱动世界发生本轮颠覆性改变的是万物互联。未来的智能时代有三个要素,一是数据,二是互联,三是计算。数据是基础,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互联是手段,使大量数据得以有效采集、流动和汇聚;而计算是保障,强大的云端计算能力将有效分析处理各种数据,并挖掘出其中的巨大价值。

    由此可知,未来没有数据的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即使企业本身产生的数据有限,也必须去寻找和应用数据。而与外部生态的互联互通,将有效推进企业数据的生产、流动与共享。所以,未来企业的数字化、数据化及互联化将是其参与竞争的基础和核心。

    在智能时代,机器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想清楚机器与人的区别。简单地说,机器具有智能,而人拥有智慧。智能其实就是对大量堆积知识的深度优化,而数据就是知识,数据越多,智能的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未来人的智能将不断受到机器的挑战。但是人拥有创造性的智慧,这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具备的。

    基于此,智能时代人和机器应该各司其长、分工协作。过去,人像机器一样,完成了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未来,机器要自主学习、提升能力,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尽管机器应该像人一样聪明地工作,但是,机器没必要追求完全像人一样工作,而是应该聚焦于机器自身的优势,去做好它应做并且擅长做的各种工作。也就是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人更像人,机器更像机器。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很多专家认同。

    在此前景下,人类和机器进入共生共荣的新时代已呈大势所趋。因此,人必须敬畏机器,学会与机器融合发展、各展其能。实际上,一台机器本身的智能作用有限,真正带来人类社会全面改变的是万物互联下的智能联网。未来,人类的智慧和机器的智能将通过充分联接而有效组合。而联接的智能化与机器的智能化相互叠加,再加上人类智慧的催化,将使整个人类社会由此迈入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时代。这也正是万物互联的无限潜力所在。尽管这个新的超级智能时代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它必将到来并逐渐改变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

    而汽车将在这个超级智能的时代里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无论是造车的人和物,还是用车的人和物,也包括与汽车相关的交通、能源、城市乃至社会的各种人和物,都将紧密地互联起来,使汽车成为未来万物互联下超级智能的集大成者之一。


    3.交叉、组合、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我认为,当下汽车产业所面对的复杂局面已经远远超出汽车业自身,这是本轮产业以及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因为万物互联下各个行业的边界不再分明,颠覆往往来自外部,社会资源的优化重组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将是必然。原有的一切都将随之而变,世界也将由此进入多变、不确定、复杂且模糊的乌卡(VUCA)时代。

    在这种大势下,从交叉到组合再到融合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其特征包括:一是“制造+服务”一体化升级,最终指向智能制造。二是原来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发生改变,由于关键新技术众多且相互交织,未来量变与质变将融为一体,导致质变随时都在发生。三是简单的“拼盘式创新”向复杂的“融合式创新”升级,前者只是把有限要素组合到一起的物理变化,类似于把各种原料放在了同一个拼盘里;而后者则是把诸多要素融合到一处并引发本质改变的化学变化,类似于用各种原料制成了“八宝粥”,每样原料都还存在,但又都是不同的存在。

    也就是说,融合创新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把原本熟悉的事物打造成“新物种”。

    在众多产业相互交叉的情况下,多要素、多维度组合创新以及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创新的新格局,将在汽车这样的产业中更加凸显。过去,我们往往更强调单项创新;未来,组合创新尤其是融合创新可能更具颠覆性。这意味着未来创新一定是全方位的,既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需要通过组合及融合创新,把原始创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因此,未来创新更需要清晰分工,做原始创新、组合创新及融合创新的各类企业必须各司其职。在此过程中,汽车产业也将从过去的支柱产业升级为未来的出行生态产业。汽车产业既需要高度关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并与相应的创新主体进行密切合作,更应该在从1到N的融合创新上下大功夫,为从0到1的创新提供应用平台。这是由汽车产业作为集大成者的载体性质决定的。

    由此可知,面向未来,企业的生存之道将是融合、开放和创新。如果说,过去我们主要需要做到“专”,那么,未来我们至少必须做到既“专”又“宽”,而要想成为融合创新的主导者,我们则需要做到既“专”又“宽”且“多”。显然,这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和开放式的平台打造。


    4.汽车产业重构的核心

    下面我来谈谈本轮汽车产业全面重构的核心。首先,智能汽车将云集人类几乎全部的下一代先进技术。而车企将基于对众多核心技术的有效重组,来构筑自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汽车产业将会涉猎到各种先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联网平台、云技术、5G、AI算法及芯片、OTA、人工智能、语音和图像处理、自动驾驶、汽车操作系统、高精地图、数字孪生技术、AR/VR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

    在产业重构的前景下,核心技术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各种核心技术进行有效重组的软实力,将会成为企业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于传统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未来汽车将成为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今后,汽车产业的大多数创新应该来自于从1到N的组合创新和融合创新。即企业基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其产生影响的诸多领域内不断积累数据、完善技术,并进行有效的组合及融合,最终由此形成支撑企业品牌及产品定位的差异化。

    面对产业重构,所有汽车产业的决策者和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看清产业未来的终局,然后以终为始,根据各自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型发展战略,并坚定不移地狠抓执行。而看清未来、坚定执行,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升维的系统思考,以有效实现降维的精准落地。 


    5.汽车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如前所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空前深刻的重大变革。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而物联网则把物与物联接在了一起。这些人造物在数字化后,可以基于万物互联实现海量信息(数据)的高速传递,再由分析处理信息的计算技术予以深度赋能,使其具有完成相应任务的人工智能。正因如此,未来的一切都将和原来完全不同,大部分人造物都将实时在线,并拥有不断升级的能力。

    而汽车产业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汽车对于物联网来说,将是最大、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应用载体之一。一方面,汽车自身必须实现互联。从智能制造体系中的设备、材料,到智能汽车产品上的零部件,再到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运行数据,所有这些要素联接起来,再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优化,是未来汽车形成各种不同属性和表现的基础,“千车千面”由此成为可能。“千车千面”关注的是汽车本身,这是物联网对汽车的全新赋能过程。

    另一方面,汽车必须与外界实现互联。未来汽车将与外界生态完全打通,充分联接交通环境、能源设施、城市大脑以及各种增值服务,并且基于大数据分析,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组合,从而实现“千人千面”。“千人千面”的关注重点不在于汽车本身,而在于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服务。这是物联网对汽车的全新使能过程。

    使能和赋能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紧密关系。赋能让汽车更好地被使能;使能则有益于汽车更好地被赋能。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让未来汽车作为“新物种”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认为,未来智能汽车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将彻底打通技术、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社会。而能够横跨全社会、把不同层面的各种智能有效叠加在一起的未来汽车,无疑是物联网广泛应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最大推动者之一。


    6.未来汽车所有权和驾驶权的改变是产业发生颠覆性改变的基础

    纵观汽车产业的发展史,人类对汽车的所有权和驾驶权是汽车产业发展至今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汽车品牌、功能、性能等所有属性的追求,基本都是由这两种属性所决定的。而万物互联时代,汽车共享的不断普及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开发,将改变人类对汽车所有权和驾驶权的要求。正因如此,未来这两种属性的改变将带给汽车产业颠覆性的改变。

    未来一辆汽车本身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既包括车辆本身,也包括围绕车辆提供的所有服务,而这些服务必须基于端管云充分打通,实现前台使用与后台服务的有效联接。如果没有整个系统的支撑,汽车产品就是不健全的。所以,未来汽车产品是车辆、服务、端管云以及前后台联接组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系统。

    在这种变化下,我们对智能汽车要有准确的认识。汽车智能化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车辆本身的智能化,也包含制造、使用、道路、环境、能源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现在很多人把车联网简单理解为一种产品技术或者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手段,我认为这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误解。车联网的价值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是未来汽车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并进入智能出行生态的粘结剂和催化剂。

    面对生态化的未来汽车产品及服务,单个市场主体根本无法解决产业重构的诸多系统性问题。例如,如果周围的环境、设施、地图以及联接不提供支撑,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

    因此,未来的全新汽车产业,必须要有开放的平台和生态,因为谁都无法在封闭的体系里独自生存,也就更谈不上发展了。实际上,未来汽车的制造与使用环境都将是充分开放与紧密合作的。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任何企业都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互联合作;另一方面,少了哪家企业都无所谓,因为缺少的仅仅是一个点,而且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填补上。也就是说,未来不会有谁能够主导一切,想要独吞、独占的企业很难赢得未来。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智能汽车必须构建车路网云协同体系,这绝对不是单纯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问题,而是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来打造有效联动发展的有机体。


    7.未来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聚焦在“移动智能生活空间”的打造与运营上

    在此前景下,面对未来的万物互联,汽车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转型升级呢?不同企业给出的答案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当数据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到来之际,对于车企而言,真正重要的将不再是产品转型,而是企业必须由过去简单的产品提供者向数据运营商进行转型。企业必须在智能汽车的打造、将客户变为用户并依靠用户赚钱、以及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上做足功课。

    而未来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会聚焦在“移动智能生活空间”的打造和运营上。企业只有从移动生活服务商、智能机器人运营商的角度,为用户创造全新的空间和体验,才能真正把握万物互联带给汽车产业的颠覆性改变。

    当我们面对产业重构时,除了看到智能汽车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外,是否同时看到了其带给社会的巨大价值?当消费者从购买者身份的客户转变为出行服务使用者的用户时,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客户与用户在产品及服务的收费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不能理清智能汽车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拥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又如何来处理社会成本、企业成本以及购买成本、使用成本之间的关系呢?要知道,这些成本要素恰恰决定了智能汽车产业化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否则我们如何确保巨大的资本投入能够获得有效的商业回报?而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又如何推动颠覆性的改变早日到来呢?类似的问题在汽车产业重构的过程中实在太多,下面举几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一下,颠覆性的认识将怎样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其一,当自动驾驶使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空间的时候,汽车的价值就不应该仅仅基于车辆本身来考虑了。就像过去只能通话和发短信的手机,和现在具备很多功能的智能手机相比,两者的价值相去甚远,现在的手机承载了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太多的使命和功用,有些专家甚至认为手机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一个新“器官”,这远不是手机通话本身的成本所能决定的。这也正是消费者愿意为一部昂贵的智能手机去买单的根本原因。

    我相信,当智能汽车发展成为智能移动空间时,消费者也一定会像购买智能手机一样,为智能汽车的全新价值付费买单。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了汽车应该成为未来的智能移动空间,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认识,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空间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其二,当汽车企业实现从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客户思维的本质是一次性购买;而用户思维则意味着在产品使用的全过程中,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付费,企业则可以按照提供的服务收费。从购买向使用收费的转变,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等高成本新技术的接受门槛,而且也会让企业更加理解市场,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导入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而这种颠覆性的改变源自于我们对客户与用户本质不同的深刻认识。

    只有具备了这种深刻的认识,才会真正投入资源去尝试实现这种颠覆性的改变。而当企业从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时,还必须实现从替客户选择向为用户提供选择升级。未来本地化的车联网服务将成为丰富用户选择、形成品牌差异的核心要素。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汽车将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一款产品卖遍全世界的时代将成为过去。也就是说,未来汽车企业、产品及服务之间实现差异化的核心,一定是在多场景下的个性化、情感化呈现,即所谓“千人千面”和“千车千面”的用户体验。

    其三,当汽车真正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未来智能汽车既要充分考虑用户收益,也要全面评估社会价值。我们专门进行过相关研究,一旦构建起支撑智能汽车高效运行的智能交通环境,将会有效改善行车安全、交通效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车路协同的智能一体化发展,将为汽车提供有效的智能行驶环境,极大降低智能汽车的开发、购买以及使用成本,加速推进智能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因此,政府理应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坚定推动力量,尤其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智能汽车的有效落地进行战略性布局,并提供硬软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


    8.只有颠覆性的认识,才会有颠覆性的创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颠覆性的改变来源于颠覆性的思维和创新,而这其中的核心是颠覆性的认识。只有深刻洞察未来、真正具有颠覆性的认识,才能形成颠覆性的思维,并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最终才有可能在持续的产业实践中迎来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敢于否定自己,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自己,而否定自己的勇气源自对未来的洞见和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坚决采取行动且始终毫不动摇,这样的定力则取决于对未来认识的深刻程度。因此,改变认识是实现自我改变并快速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一些颇具潜力的新技术,只有对其价值形成了颠覆性的认识,充分理解了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企业才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遇到困难时才能坚持下去,最终才能实现突破,让技术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正处在社会和产业巨变的特殊时代,颠覆性的认识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颠覆性的认识源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源于开放广阔的视野和非同寻常的见识;源于深度的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敏锐洞察力;更源于大胆的实践,而这挑战创新者们的战略胆识与战术坚持。

    总之,要想成为颠覆性改变的重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我们必须拥有颠覆性的认识,并在此指引下进行持续的产业实践。最终,颠覆性的改变也将由于我们的颠覆性认识及持续的实践而加快到来。

    【Download】

     
    PREVIOUS:Four leaders in China's auto industry were granted the annual award of the FISITA Academy of Technical Leadership
     NEXT:Talk Between Fuquan Zhao and Qiang Fu: Sometimes High in the Sky, Sometimes Down in the Hell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 QR code
  • TASRI微信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