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Viewpoints

    Home >>Viewpoints
    Prof. Zongwei Liu: Cherish Awe, Make Steadfast Efforts, Stick to Innovation – How New Entrants in the Auto Industry Build Core Competitiveness

    本文根据2017年3月17日刘宗巍副教授在零跑汽车品牌发布会圆桌讨论会上的发言整理

     

    问:您如何看待科技新势力大举进入汽车行业?这些新兴的新能源企业该如何打造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答:各种外部力量包括大量跨界科技公司蜂拥而至、纷纷涌入汽车领域,这是汽车产业重要性和吸引力的体现。我们一直讲,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龙头、载体和抓手,外部力量的争相进入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汽车绝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战略新兴的朝阳产业。而外部力量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思维和新的驱动力,这对于产业整体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新入车企要想成功也并不容易,我认为,这些企业要打造自身的竞争力主要有三点:

    第一、心存敬畏是前提。汽车产业高度复杂,新入力量必须对其基本规律心怀敬畏、不断学习。特别是很多新入力量原本都在各自不同领域取得了成功,更要清楚,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并不必然可以跨行业复制,尤其是对于汽车这样最为复杂也最为“烧钱”的产业。

    第二、踏实努力是根本。少画饼、多做事,不走捷径才是最佳的捷径。最终还是要扎扎实实实拿出优质的技术和产品,否则是不会得到市场认可的。

    第三、坚持创新是关键。心存敬畏不等于墨守成规,如果事事都和传统车企一样,那新入车企一定不会成功。实际上,新入车企必须努力做到不仅与传统车企不同,也要与其他新入车企不同,而这只能依靠创新来实现。特别是,未来汽车的功能和属性会愈来愈多,哪一点缺少了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受和选择,但是企业经营必须有所聚焦,面面俱到既不必也无法做到,这就需要结合自身特色进行重点创新,而对其他环节则把外部资源用足,形成集约合力。也就是说,要进行有选择、有判断、有针对性的特色创新!

     

    问:目前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越来越多,如果说传统汽车产能扩容国家已经开始控制,那么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呢?

    答:这一点尚不必担心。一方面,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2016年也不过才50多万的销量,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不宜控制。另一方面,汽车是直面大众消费者的民生产品,这与钢铁等完全不同,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市场最终会帮助我们优胜劣汰。因为,优质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劣质的产能则不可能持久。如果现在就控制新能源汽车产能,那就极有可能会把优秀的企业挡在门外了。

     

    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AI、无人驾驶技术,未来的汽车产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您认为未来的人、车、生活该是怎么样的关系?

    答:我们一直讲,六大革命性变化将引发汽车文明的重新定义:一是制造体系升级,即汽车制造变成汽车“智造”;二是能源革命,耗能机械变成可移动的储能单元;三是网联革命,信息“孤岛”变成信息“海洋”;四是智能革命,人驾驶车变成车自驾驶;五是商业模式革命,拥有使用变成共享使用;六是产业转型,最终汽车将从移动工具变成一种出行服务。

    但这其实还是目前能够预测得到的趋势,再往远一些的时间看,就真是难以想象了,因为变量实在太多,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那么,面对浓重的产业迷雾,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判断未来汽车的产品形态、核心技术与功能属性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上而下地思考,这也是我们可以提供给大家的方法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思考未来的人将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说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和我们是存在本质差异的,那么再往后面的人呢,恐怕差异更大。然后,我们要思考这些“新人类”究竟将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而在这种生活里到底需要哪些产品履行什么使命。比如汽车,一定要在“智能社会—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车”的逐层视角下,反观和探查新人类的新生活对新汽车的诉求,而不是只想着基于现有的汽车如何进行改进。

    虽然难以完全判断未来发展的具体走向和时间节点,但是我认为有一点变化一定会发生:过去,由于信息化条件不充分,人们因为切换交通工具的不便,而选择拥有通用型的交通工具,我们买一台续航五六百公里的汽油车,从北京去天津开它,上下班开它,出门五百米买东西也开它,因为换别的交通工具太麻烦了,这其实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冗余和使用低效浪费;而未来,信息化条件将极为充分,万物互联使切换交通工具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这个时候更好的选择一定是使用专用型的高度极致化的交通工具,比如出门五百米搭乘地铁,就招来一辆两人甚至一人座的小型电动车使用,而全家集体出门做较远距离的旅游,则会招来完全自动驾驶、非常舒适的大型汽车(也许是燃料电池汽车),这些汽车都是为特定用途而专门设计的,能够以最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想想这样的未来社会和未来汽车,确实值得我们憧憬!


    【Download】

     
    PREVIOUS:Prof. Frank Zhao: Reflect on the Attributes and Technologies of Future Vehi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Society, Cities and Mobility Demand
     NEXT:Prof. Frank Zhao: In the “2.0 Era” of Homegrown Brands, Brand Improvement is the Core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 QR code
  • TASRI微信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