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Viewpoints

    Home >>Viewpoints
    Indigenous Brands Overcome Dilemma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n Quality Assurance – Interview with Frank Zhao, Director of Tsinghua Automotive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 (TASRI)


    本文来源:汽车纵横 2015年01期

        

    在中国汽车企业中,能够真正做到把质量当做是生命线,并执行到位的不多,但事实上,提升品牌竞争力与产品品质的关系很大,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赵福全院长对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汽车纵横》:做好中国自主品牌是很多从业者的希望,如何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活跃于本土并逐渐走向世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您认为有哪些关键点?

    赵福全: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关键要素方面目前还认识不够,认识够了行动又不足,在品牌提升方面没有灵丹妙药,质量是自主品牌的生命线。

    首先,产品的品质决定品牌。产品品质来源于质量,实际上不要以质量是自主品牌的问题,是所有工业产品都面临的一个挑战。那么,当你的车稀里哗啦的时候,人们认为是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都解决的时候,人们还有不如意的问题,就上升到品质的问题。

    提升品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产品力,产品力最大的制成就是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品质再基础的东西就是如何做到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质量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品牌是最高境界的,承前启后的东西就是产品的品质。质量是基础,没有这个又如何谈品牌塑造。

    那么,品牌影响力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自主品牌目前很多的消费者还不认可,原因是什么?产品没有做好。产品的品质差就没有办法取得消费者的信赖,更不愿意为你买单。所以,质量是品质的基础,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质量问题才可以再谈品质。


    《汽车纵横》:自主品牌汽车从一开始是主打低价牌,个别车型质量考究不够,但这样在消费者心中造成品质不高的心理,这对中国品牌的发展非常不利。下一步自主品牌车企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何不断提高品质并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赵福全:有人认为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是性价比,就是价格低廉。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了,所以我们将来没有竞争力?错了。实际上,在汽车产业里面人工成本只占整个成本7%,美国是人工成本最高的国家,但也是全球造汽车最便宜的国家,实际上它的产品很便宜,基本上美国的车价接近于原材料基本的价格。这种情况下,真正影响制造成本的主要就两个方面,第一是能源成本,第二是质量成本。其他还包括原材料和员工成本等。

    从质量控制的差距来讲,自主品牌短期废品率高,长期造成品牌的伤害,质量差实际是由此造成的成本居高不下,这将是自主品牌很难爬起来的一个症结,使自主品牌竞争更激烈的今天或者明天会彻底的丧失竞争力。

    大家都知道销量是很大一部分解决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你没有量,因为你的品牌卖不动,而且你又卖不了高价钱,最后有什么竞争力,所谓的自主品牌的性价比已丧失曾经的优势,原来是自己跟自己比,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现在不存在这个可能性了。

    现在自主品牌的性价比优势已经基本上消失了,所以质量差距造成自主品牌难以克服品牌承载力弱的硬伤,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但今天和十年前我们的造车水平相比翻天覆地,这个进步是巨大的。所以,自主品牌走下去艰难的原因还是质量是自主品牌的生命线,质量打不赢,自主品牌就没有翻身的可能。


    《汽车纵横》: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好不容易,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应该如何有效提升品质?

    赵福全:首先,思想最重要,最大的差距就是我们的质量意识极其薄弱,质量做不好是所有自主品牌共性的问题,总体来说还是认识不够。甚至我个人认为,质量不是汽车产业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问题,只是汽车产品零部件太多,产业链太长体现的更突出一点。

    第二,体系的问题。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必须有正确的质量战略。所谓的质量阀每个企业都有,但实际上似形同虚设,更缺乏有效的整零关系,自主品牌缺乏精益求精的文化造成了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保证质量,只有输入才能有更好的输出。

    第三,前期策划不足,质量管理不到位。自主品牌大多数管理质量的形式就是罚款处罚,这样只靠罚款来控制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自主品牌无论从产品的定位、质量目标的设定、市场不良表现等,也包括产品开发的风险识别,以及各个部门在质量上的定义等,自主品牌能有多少质量的意识?而我们的质量人员又有多少具备供应商管理的意识?

    中国自主研发的能力薄弱,这种薄弱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我们的设计能力,也有我们材料供应的能力,更有我们很多实验验证能力的不足,实际上对于自主品牌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更多的积累,下一个十年就是低层次的重复。


    《汽车纵横》:整车的质量与零部件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对于自主品牌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应如何协调发展?

    赵福全: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中国自主品牌不行,供应链不行也是很大的原因,整车和零部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目前的整车厂其60% 的零部件外购,产品比例占70%,零部件采购成本高是一个问题,但如果自己做零部件,成本会下降,可问题是自己能有多大的经历和体系去做,质量问题90%都来自零部件。

    本土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在质量管理上,一缺技术二缺人才,最大的卖点就是便宜。自主品牌现在越来越陷入一种恶性的质量循环,因为自主品牌靠的成本竞争,就用便宜的供应商,便宜的供应商没有技术能力就做的更差,质量保证不了,很多零部件企业还不如整车厂。自主品牌如果不解决整零关系,质量很难有大的突破。


    《汽车纵横》:提升质量是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以您多年的企业研发经验,如何更好把握,并做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

    赵福全:因为质量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短板效应,哪块短都会出问题。首先我认为从研发上要调整战略,联合公关。研发能力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短时间难以突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种压力会与日俱增,更需要研发。

    研发之路任重道远,怎么解决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效的整零关系。在质量意识、质量能力、研发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后,整车厂才能更好地解决整零关系。

    其次,整车之间要联合化零为整。自主品牌实际上几十分之一的研发投入,几十万辆摊销,面对研发挑战的同时还要面对相关法规,国六就很有可能导入美国的法规,所以此时简单的研发投入是不够的。自主品牌必须要有更深度的联合,否则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只能是低层次的重复投入。

    最后,做质量一定是慢工夫,没有捷径。实际上新一轮的竞争绝对是既好又便宜,所以,现在自主品牌的挑战前所未有,而且这种挑战只能与日俱增。消费者买的就是信赖,这种信赖是真实的质量。

    所以,要凭着综合的品质,耐得住寂寞才能把质量做好。

    从企业层面怎么做?就是真正把质量第一作为汽车文化,不是喊口号,是要变成切实的行动,要形成企业把质量真正作为生命线,要有质量战略,更有质量积累,要有质量体系更有质量验证,要全方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

    在整个零部件制造、生产、销售的环节,真正做到汽车质量人人有责。质量应该是站在中国制造业的高度来看,而且以汽车作为切入点,这关系到中国能否真正成为制造强国,也和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相关。

    产业层面上中国应该认真的导入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强国战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国家数据库,组织全行业的资源来公关、共享,真正形成高效、长期的质量法,同时要形成严格的标准法规和质量监控体系。


    《汽车纵横》:尽管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与外资品牌仍有较大差距,问题很多。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有效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

    赵福全: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很纠结,机会很多但困难也很大,最重要是本土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好,成为行业关注的问题。中国肯定有中国的特色,中国要发展自己自主创新道路,实际上也需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曾在日本和欧洲学习工作生活,后回国也曾在自主品牌车企工作,但我感觉中国最应该学习的是韩国,全方位学习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以及韩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韩国企业、产业大军敬业的精神,包括很多零部件体系的打造都值得我们借鉴。应该说韩国在汽车产业做到今天很了不起,但对于韩国企业其国家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秀的企业家这种担当的精神大局观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起亚走过70年岁月,中国汽车产业2013年走过60年,起步的时间中韩相仿,但各自也拥有不同的特点。在汽车产业做强的过程中,韩国一丝不苟的精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引进强调自主性,这些民族文化的东西,在韩国人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上达到相当的境界,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在做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对未来自主品牌建设自己要有所把握,并非“甩开膀子”干那么简单。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中国制造业长期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质量不仅仅关乎汽车产业,更关乎于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决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所以汽车质量强国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很难落地,做到了还得不断坚持,韩国今天的成功如果明天不坚持照样会重复我们今天的故事,质量没有常胜将军,就是必须坚持,所以送给中国自主品牌未来发展6个字关键字——坚持、坚持、坚持。


    【Download】

     
    PREVIOUS:Frank Zhao: 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Will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with a Sustainable Growth in the Next Decade
     NEXT:View “Industry 4.0”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Frank Zhao, Director of Tsinghua Automotive Strategy Researc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 QR code
  • TASRI微信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