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专业化分工的协同创新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大趋势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基础软件生态标委会(AUTOSEMO)与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软硬融合,智创未来”主题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汇聚了政府领导、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围绕汽车软硬件生态建设的创新理念、技术趋势、行业痛点、现实挑战及应用解决方案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以探索提高汽车软硬件研发效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腾飞。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作为AUTOSEMO特聘专家,受邀在本次论坛上发表视频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应论坛主办方要求,下面我将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对于汽车产业最新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判断,希望能对诸位同仁有所启发和助益。


    中国汽车产业出现拐点式变化

    近期汽车行业可谓大事不断,尤其是前段时间的价格战,我认为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拐点式的变化。一方面,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快速减少。传统汽车产能巨大,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竞争优势锐减;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不过新能源汽车仍需持续投入,且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实现盈利。在两者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严峻挑战,差异化竞争与降本增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与此同时,本轮汽车产业的转型方向不只是电动化,还包括智能化。在这次上海车展上,透过络绎不绝的发布会,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行业竞争之激烈,企业之间“卷”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同时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智能化正进入爆发阶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呈现出“无智能别卖车”的趋势。而在发展智能汽车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都经受着转型的阵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在智能汽车的发展中赢得先机,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愈发明显的当下,通过智能化真正实现差异化。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也是让很多企业老总备感焦虑的问题。

    目前,业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电动化”向“电动化+智能化”演进。尽管电动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固态电池的开发、电池生态的建设等等,但未来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体现在智能化方面。如何发展智能汽车?需要形成哪些核心能力?应该开发什么样的智能化功能?这些问题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已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看来,智能座舱是充分打造产品差异化特色的关键,而自动驾驶则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们讨论的所谓“新汽车”的新属性及其改变社会的巨大潜力,都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突破紧密相关,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专业化分工的协同创新将成为主流模式

    现在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覆盖广泛、关联众多的智能汽车,唯有通过多方参与、协同创新才能推动其有效落地,那些试图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因此,多主体协同创新、共同建设智能汽车生态,一定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在协同创新、共建生态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整车企业应该做什么?供应商又该做什么呢?目前,行业对这个问题还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阶段。

    我个人认为,随着汽车产品逐步向数据主导、场景驱动和生态支撑的方向演进,专业化分工的协同创新必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模式。短期来看,部分整车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个性化,做了大量自研工作,这无可非议;但长期来看,全栈自研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只有真正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让每个创新主体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然后再通过有效协同实现强强联合,才能形成生态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其中每个主体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总体而言,我认为整车企业应该自行掌握的核心能力主要有电子电气架构的定义能力,数据的掌控和应用能力,以及硬软件协同创新的集成能力。

    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摸索,行业对于软件在智能汽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所谓“软件定义汽车”,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至于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根本没必要争议。需要强调的是,未来软件在汽车产品上的主导作用会越来越大,但硬件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这意味着整车企业必须做好软硬件集成的协同创新,这种集成能力比原来更难,同时也更重要。

    为了做好软硬集成进而实现软硬融合,先要做到有效的软硬解耦。然而在这方面,我感觉当前还是讲得多,实际做得却不到位,特别是有很多事情还没有真正理清应该怎样分工。

    举个典型的例子,中间件可以让软硬件更好地解耦,但是中间件到底由谁来负责开发呢?对此企业还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事实上,从开发能力、速度、成本以及分工协调能力等不同的角度出发,该由哪类主体负责开发中间件的答案将会完全不同。还有不少类似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解决。如果企业不把事情想明白,并努力形成共识,是不可能把事情做明白的。

    在我看来,未来软件一定会形成更专业化的分工,其中既有开发软件平台的公司,也有开发特色软件工具的公司,还有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公司,这些不同的软件公司都将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大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在这方面,企业同样不宜全栈自研,否则既不利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产品体验和成本的优化,最终将导致市场竞争力的丧失。也就是说,任何参与方都应该先定义好自身专业化的核心能力,并由此出发识别出所需的合作伙伴,然后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并通过建成的生态来参与未来的竞争。这不仅是整车企业,也是各类软硬件供应商,都必须具备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建设智能汽车生态的过程中,各类企业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形成核心能力,并与志同道合的其他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共赢的商业模式,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是未来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过去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内部如何进行组织和分工调整;而今后企业还需要同时考虑如何与外部伙伴有效合作,也就是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既要一起赚钱,也要合理分钱。

    现在大家普遍感觉到,产业发展太快了,竞争太激烈了。随着产业重构日益深入,汽车产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产生了很多新的能力需求,也有很多新的参与方进入。各主体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分工,共同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合作模式,是全行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建议行业把各方资源组织起来,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并对成功的模式进行推广和优化,以减少盲目内卷的资源浪费、毫无必要的试错成本以及只顾眼前的恶性竞争,避免整个产业错失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最终,专业化分工的协同创新将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大趋势,而各方的共同努力将把这个趋势变成现实。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著作《汽车产业创新》获评“十佳汽车好书”
     下一篇:“赵福全研究院”公众号正式上线!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