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建议(中)

    本文转载自《赵福全论汽车产业》第四卷。因原文篇幅较长,本文分上中下三篇转载,此文为中篇。

    【编者按】

    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赵福全教授关于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与升级的深度思考和系统论述,其中不乏很多切中要害、言简意赅的精辟观点。赵教授指出:本轮社会及产业变革将带来以数据为生产资料的新生产力,而汽车学科改革的意义应站在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汽车产业重构将催生出“新汽车”,这一全新物种涵盖的新知识体系及其提出的新能力需求,是汽车学科改革的方向所在。

    为此,汽车学科应重点培养学生形成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构性思维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创造力,尤其要在思维方式和视野格局上成为合格的新复合型人才,可以将汽车与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效打通、融合应用,而不是简单地成为知识上的“万金油”。在此基础上,赵教授还提出了由“汽车+X”到“技术+α”再到“汽车工程师+”的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新汽车+新X”以及“X1+X2”的汽车学科新知识体系构建准则,以及“两调研、一研讨”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论。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仅论证了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描绘了实施汽车学科改革的具体路径图。因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三篇推送,此为中篇。


    三、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前所述,汽车产业重构产生了全新的汽车人才培养需求,然而当前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学科的归属以及课程设置,都难以满足快速变革的汽车产业对新型人才的战略需求,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1.汽车学科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一直以来汽车产业都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基础、国民经济乃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而新时期的产业重构更使汽车产业的战略价值远超从前。无论是经济增长、就业吸纳以及生产生活保障,还是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的建设,又或是能源转型、数字中国、国防安全的支撑,汽车产业作为载体、龙头和抓手,与这些战略目标都紧密相关。

    正因如此,通过学科升级实现汽车学科的彻底改革,提高汽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为汽车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千秋大计,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外大学的汽车学科基本上都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载体型人才培养方案。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自由度较大,培养方案的调整较为容易;二是必修课的数量相对较少,且硬性限制少,给学生选择的“留白”很大;三是基于产业最新变化,很多国外大学早已开始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调整,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上积极拥抱新能源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四是将汽车视为一个载体型的大平台,汇聚相关专业的资源为其服务,以充分发挥大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遵循的是学科属性和等级定位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模式虽然有专业度高、分工细化的优点,但也受到学科边界的约束,不利于综合性、系统性、融合性的人才培养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这个缺点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变得愈发突出,已成为新型人才培养和跨界协同创新的障碍。

    就车辆工程学科而言,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教师人才的引进受到二级学科既定范畴的严重掣肘,难以及时、足量、宽范围地导入汽车生态延展所涉及到的诸多领域知识,其结果是无法有效补足当前汽车产业亟需的新型人才缺口。这也直接导致了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甚至出现过部分车企只招收信息通信等专业毕业生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并不是信息通信专业的学生更适合车企的需求,而是车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数字化领域相关的培养和训练,车企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这些信息通信专业的学生入职后,企业又不得不进行车辆领域相关知识体系的培训。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可见,汽车学科改革及升级异常紧迫。短期来看,汽车企业新型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只靠企业自己的内部培训和转换远不能满足需要;长期来看,新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是产业发展大势,在这方面能力培养的缺失或不足将使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使我们错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毕竟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像汽车这样战略价值重大的生态型大产业,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转型升级,就会危及国家经济与科技的整体竞争力。换言之,我们必须站在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看待此次汽车学科改革与升级对人才培育的深远影响。

    2.汽车学科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理想方案

    在万物互联的前景下,汽车产业正从“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软硬融合”的方向发展,并随之带来知识体系、能力图谱和思维方式的重大改变。

    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应这种改变的汽车人才,满足产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汽车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动汽车科技事业的进步,汽车学科无疑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改革:在知识层面,需要变“硬件主导”为“软硬兼备”,硬软两类知识既要有所侧重,更要有效平衡;在教育层面,则不限于知识体系,还需要全方位改变相关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使之与产业转型乃至社会发展相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可谓势在必行。

    目前汽车学科所属的车辆工程是隶属于机械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这导致要实施上述学科改革面临种种束缚,这也是汽车学科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

    其一,现在车辆工程以机械硬件内容为主,未来必须更多地融入电子电气、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以及交通、能源等新内容,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要求必须以机械大类课程为主,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车辆工程作为二级学科的改革空间。

    其二,尽管车辆工程可以面向新领域增加更多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机械大类必修课过多的情况下,实际上可供学生选择其他课程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即给学生的“留白”太少,无法真正改变其知识体系。

    其三,新时期汽车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车辆工程在课程设计和培养计划上必须有足够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只有这样才能面向产业需求系统设计最优方案并持续动态更新,这对于二级学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由此出发,笔者认为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学科的升级。唯有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学科,才能从根本上为汽车学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也才能真正实现具有足够超前性的跨越式学科布局与重建。

    3.学科升级与学科改革的辩证关系

    当前,汽车产业与学术界对车辆工程学科升级的共识越来越强,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学科升级与学科改革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学科改革是现阶段必须马上开展的工作,而学科升级将为学科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间,并使学科改革可以做得更加充分、彻底。所以,相关主管部门应该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加快学科升级的步伐,为学科改革创造空间和争取时间。同时,学科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将使学科升级的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合理。

    一方面,学科升级是我们的目标,越早实现越好。因为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学科更有利于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结合未来汽车产业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系统性、全局性、动态性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可以明确汽车动力、机械、信息通信、数字化等领域相关知识的合理配置,并强化对“新汽车”、新经济所需的新型复合能力的重点培育。

    另一方面,学科改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都要持续推进的事业。最终汽车学科能否升级以及何时升级不是汽车人自己就能决定的,而产业重构对汽车人才的新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现有车辆工程学科体系与这种需求不相匹配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学科改革迫在眉睫,无论主管部门是否批准汽车学科升级,我们都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抓紧开展学科改革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变革对新型人才紧迫而长远的需求,这既是相关高校汽车院系的使命所在,也是自己该做且能做的事情。

    只是等待学科的“行政”升级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毕竟学科改革的深度和效果取决于相关高校自身的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只有现在就进行学科改革的实践和摸索,当学科如愿升级之时,我们才能拿出更加科学、系统的学科升级方案,才能真正把一级学科的自由度发挥到极致。反之,如果没有把汽车学科改革想清楚并实践起来,那么即使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恐怕也难逃“换汤不换药”的局面。

    在此笔者特别强调,千万不要把学科暂未升级当成不愿推动学科改革的借口,那样我们就会错失这次千载难逢的变革机遇。


    四、汽车学科改革的原则和重点

    1.原则:汽车+X

    汽车学科改革包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体系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方面的改革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基本准则,那就是支撑汽车产业转型,切实为产业发展服务,而不能简单地“为变而变”。

    具体来说,汽车学科改革的基本逻辑一定是,以汽车为核心来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即“汽车+X”,而不是“X+汽车”。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体系的改革都不能偏离主业。前文提到,在产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下,汽车人才所需的技术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专业,而是必须引入越来越多的扩展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后的学科可以脱离汽车主线。

    改革后的汽车学科仍然要以培养汽车本专业的技术能力为主,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拥抱能源、信息、数字、智能等新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起“既专又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确保汽车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特色,又要追求新技术、新能力。因此,如何平衡好主业“汽车”与增量知识“X”之间的关系是本轮学科改革的关键所在。

    由此出发,以机械为主的汽车硬件知识仍然必不可少,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融入能源、电子、信息、通信、智能等领域的新汽车知识。对此笔者建议,改革后的知识体系应以“硬件教足、软件教够”为准则。“硬件教足”指的是汽车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要充足,确保本专业学生对汽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将来进行产业实践的基石;而“软件教够”指的是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够用即可,要让学生对这些跨界领域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实际应用的基本能力。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转型与产业重构的不断深化,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还要在学生创造力、领导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上下足功夫。当前汽车学科教育体系不仅在知识体系的重塑上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创造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也明显不足。对于后者的探索与实践,也是本轮学科改革中落实好“X”的重要内容之一。

    2.重点:知识体系的合理交叉与深度融合

    未来汽车产业将逐渐演进成为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多要素相互组合、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在这种“跨界成为常态、交叉成为必然”的大趋势下,产业更需要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

    因此,汽车学科改革应致力于拓展学生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增强学生跨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尽管未来汽车产品和技术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汽车产业及其知识体系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且渐趋模糊,但我们必须清晰界定好汽车学科知识体系的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唯有系统、科学、合理地评估和规划好汽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新汽车”人才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学科改革并不等同于学科拓展,简单地把能源、信息、通信、智能及交通等领域的知识全部纳入车辆工程是不可行的,那样将使“新汽车”的专业知识体系即“汽车+X”,失去特色。有鉴于此,本轮汽车学科改革的重点是基于汽车这个主体,实现与汽车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适应未来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思维方式和视野格局上,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成为知识上的“万金油”。能够从全局意识和协作理念出发,思考和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并将汽车与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效打通、融合应用,这对于未来汽车人才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未完待续,请12月9日继续关注《赵福全: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建议(下)】

    (本文根据赵福全教授在多个不同场合下关于“新时期汽车人才培养及学科改革”的发言系统整理,主要来源包括但不限于: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工程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2020年11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车辆与运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的发言;2020年11月28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战略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2021年3月22日《中国汽车报》第10、11版采访;2021年3月24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学科改革内部交流会;2021年4月17日“2021智能车辆设计技术人才培养国际会议暨汽车技术青年学者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演讲;2021年4月17日“长安大学70周年校庆论坛”上的主题演讲;2021年9月28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人才培养首届院长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000.jpg

    图片新书发布特惠价,扫码即可下单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建议(上)
     下一篇:赵福全:新时期汽车学科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建议(下)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