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让属于海归的“DNA”不断复制下去 |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3-09-23 作为海归的一员,我认为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要形成一个共识。这其中包括对产业战略设计、产业大环境、人才价值输出等多方面的思考,所有有识之士的“正能量”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成为国家层面上大的“正能量”。中国汽车工业如今度过了60载春秋,在这60年里,特别是过去的10年,海归这个群体为我国汽车行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包括我在内,大家对汽车行业都有着很深的情感。这其中既有报国梦、民族情,还有游子心。在这里,我代表海归群体对这个活动的发起单位——中国汽车报社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 海归回国的这些年中,人情冷暖有之,酸甜苦辣有之。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国家的汽车产业既有认识,也有感情和期望。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有理想、有追求、不服输是存在于我们DNA中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天取得成绩的内因。同时我们这批海归也幸运地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和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外因。所以我们这群人要客观地分析和衡量自己取得的成绩,做到不悲不喜。另外,我们不能总以海归的身份自居。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并不表示我们参加座谈的这批人就代表了整个海归群体。海归的定义要拓宽,在国外有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都是海归大家庭的一份子。比如万钢部长,其实就是最大的海归。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为所有汽车业的海归们增光添彩,这样的海归人才我个人希望越多越好。至于说到个人利益和奉献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不一定是矛盾的。如今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共识,在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海归们要勇于承认自己并不是什么都懂,要相信通过之前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基础,我们是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的来说,海归群体有其特殊性,但是社会舆论不能将其另类化。 其次,面对质疑我们要有岿然不动的信念,同时要把这种信念传递到汽车行业中去。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海归群体带来的是一种理念、一种体系、一种文化。无论我们在企业中的位置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我们最根本的东西——用我们的理念影响一个企业,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进行“治本”。在这里我想说我们不要轻易地被舆论左右了我们的坚持,要沿着知识更替的进程不断反思、寻求进步。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射在整个行业内,而不是单独的某个企业。汽车行业发展太快,机会很多,但是也需要主动去抓,某种程度上也是“时势造英雄”。所以我们要在坚持真理,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放平心态,让心胸更加开阔一点。目前中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解决一些事情。站得高自然看得远,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差别,新形势下,我们的作用更多地将体现在经验和传承上,但是这些作用和以往相比,可能不会惊天动地,拥有无数的光环。所以我们的心态要放平,要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作为早期出国的一群人,我们也应该思索一下未来的定位问题。 最后,我个人认为微增长下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企业正规化和国际化,这三者缺一不可。恰好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这一批海归人士将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国内不少车企都想“走出去”的时候,这个优势将更大,是我们这群人致胜的法宝。在大国经济下,我们的汽车产业必须做强。我认为汽车强国是国家战略,不是企业战略。没有汽车强国的支撑,我们很快就将陷入到中产阶级的陷阱中。没有很强的制造业,怎么拉动内需?怎么出口换汇?实际上,如果国家不想做强,企业很难做强。不要以WTO为借口来讲汽车业难以做强,关键其实首先还是想不想做强。另外,汽车企业做强,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而且一定要走正向开发的道路,自己做主。目前我认为形成了不利于创新、不利于掌握核心技术的市场环境,因此国家战略亟需调整。国家战略不能从个别企业出发,应该高瞻远瞩,着眼未来。而未来中国汽车业想要实现在创新中发展,要有人才。创新是由人才实现的,要创造引进优秀人才的机制,形成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要做到真正留得住人,这比单纯的招聘更需要下功夫。不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是很难谈人才战略问题的,所以我认为想要实现对汽车业的推动,人才战略不仅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问题。 我有时开玩笑说,我们这批海归就像是汽车行业中的吉普赛人,永远在“流浪”。但是无论谁都无法否认我们这批人当年回国,为的就是给中国汽车业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现在10年过去了,我们这些人依然还是忧国忧民的“五四青年”,怀揣着理想。但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真正发展壮大民族汽车工业,需要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
上一篇:赵福全:正规化与国际化是中国自主品牌做强的基础 下一篇:从江湖到庙堂:赵福全坚定“双化才能救自主” |